第168章 雷霆之势-《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2/3)页

    对此,他在暗暗心惊之中,只能默默地做事,不敢说个“不”字。

    这就是明末的现状!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便看到了这个后世有名的人物。

    一听这话,这些大盐商顿时低着头,开始找地上的蚂蚁了。

    目前的局势,是湖广省已经完全沦陷,然后李自成的贼军和左良玉的叛军沿着长江两岸进攻南直隶。

    但这无形中损害了原有学籍的山陕商人的利益,引起他们鼓噪,恰好时任扬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持同乡的抗议,此政策遂缓行。到了崇祯十六年,徽商旧事重提,正闹腾呢,然后崇祯皇帝穿越过来了。

    至于衙门没有人手的问题,那就让获罪的那些底层官吏戴着镣铐先做事。

    就见锦衣卫校尉驱赶着一辆牛车,车上堆着一叠账册,就揣在扬州府知府的怀里,在他身边,前后左右都有锦衣卫校尉坐着,把他夹在中间。

    难怪扬州府城这边,都见不到逃难的灾民,原来是被拦住了不让过来!

    崇祯皇帝立刻派出骑军,带军中备用的军用帐篷过去,就地扎营,给难民避寒过夜。否则已经是傍晚的天气,今晚估计又会冻死不少人。

    于是,跟在后面的扬州府知府便连忙上前候旨。

    第二,设在扬州的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和大盐商勾结,全部问罪,由史可法兼任盐运使,废除以前的盐政,在盐司之下设立盐厂,负责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灶丁户籍已经废除,原有灶丁可入盐厂用晒盐法产盐,军中伤卒,无法再上战场厮杀的,安排到盐厂领俸禄做事,盐价只许实施薄利多销为原则。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明朝几百年来,自然有人专门去研究这八股文,去研究怎么写八股文最好。换句后世容易理解的话,就变成了应试考试。

    大明朝的科举是八股制,就是规定格式,非常死板的那种。这种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公平,避免考官说了算的主观评判。

    这不,眼前这个扬州府知府,大概率就是这么一个官。崇祯皇帝只要稍微一问,就问出问题来了。

    这个人选,崇祯皇帝同意了。

    史可法坐在大堂主位上,对下面的官绅说道:“陛下南下平乱,很快便到扬州,有几件事情,本官须得亲自过问,先行核查!”

    等到次日,天色刚亮,绝大部分百姓还躲在温暖的被窝中,但是京营军队却开进了扬州城里,迅速接管了城防不说,还对全城戒严。大街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任何人没有旨意,不得上街。

    抬头看去,却见皇帝骑在马上,冷冷地俯视他。

    只是一进中军帐,李来亨见礼之后,便立刻禀告道:“陛下,末将麾下夜不收禀告,扬州府在离府城二十里外设卡,拦着受兵灾的百姓不让过来。据查已有两天,堵住了两千多百姓,不少人在野地里都冻死了!”

    这不,在他的追问之下,师爷便如实招认了。

    此时,唯有无声胜有声了!

    崇祯皇帝看到他不说话,却没放过他,开口对他说道:“朕军中有不少伤兵需要医治,卿来安排下,尽量让扬州府的郎中都能看看。”

    不几日,京营前锋便到达扬州城外了。

    史可法这边,对于整个事情都是听到的,自然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瞎猜。他很想给扬州府知府说个情,但是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万一说错了,回头皇帝这边一查账有问题,那他自己也要倒霉了。

    顿时,他感觉这个天好像也不冷了,有冒汗的感觉。

    这时候,差不多已经到扬州城外了,大军开始扎营,史可法则领着那些官绅都退下了。

    随后,他便召集众将于中军帐议事。

    山陕商人因是外省入户定居而获朝廷特批拥有“商籍”,其子弟可入读淮扬二府的学校,每年还有7个不用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而徽商的家乡徽州与淮扬同属南直隶省,按规定,其子弟不得在当地上学。

    崇祯皇帝没有停马,只是缓步而走,史可法步行跟上,至于其他人,还没资格凑到御前,按官职高地远远地跟着。

    崇祯皇帝听了,便冷声说道:“朕所领五万大军,扬州府哪来的营地驻扎?卿的部下,也是朝廷将士,岂能厚此薄彼。”

    至于扬州府知府,也是被带着,有些查账的事情,还是要询问他的。

    此时,崇祯皇帝低头看了一眼史可法,当即问道:“原有军卒如何安置?”

    乱世之中,百姓对军队的恐惧,便又多了一分。

    然后皇帝就当了冤大头,觉得老百姓确实穷,这个赋税再拖下去也反正收不上来,那就免了!

    于是,这个事情就有了一个结尾,官绅压根不用交税。

    崇祯皇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普通百姓家中无粮,戒严一天用来抄家,封商铺,已经是影响普通老百姓了,不好再戒严下去的。

    本来因为名额的限制,你有我没有,不公平,你也要有,我也有,还是有名额限制,还是不公平;最后呢,名额放开,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就皆大欢喜了。

    说着话,他就跪下去请罪了。

    当满清大军压境时,他收容难民,又怕想投降满清的军阀在扬州城闹事反而害了百姓,便放任他们离开,坚守城池时,几次拒绝了满清的招降,不为满清效力,最终城破殉国。

    最有代表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南明第一代皇帝的人选问题。

    站在大堂靠外侧的盐商听了,纷纷出列,抱拳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此时,崇祯皇帝居高临下地盯着他,再度问道:“今年扬州府各县最终各收上多少钱粮?”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大怒。

    史可法听到皇帝说“平身”之后,谢恩先站了起来,同时自然也是暗暗打量皇帝。

    崇祯皇帝听了,当即一声冷笑道:“意料之中,没什么稀奇的,名单备好,等到了应天府再收拾他们!”

    扬州府知府听到,看到皇帝远去,连忙自己起来追上,然后恭敬回答道:“微臣谨记陛下旨意,以百姓为先。扬州府的百姓,当比其他地方活得更好一些。”

    当然,对于无权无势的那些,就算是真得交不上税,那官府也能逼得卖儿卖女的交,不存在交不上一说。

    扬州府知府是个吃干饭的,账册摆他面前,都不知道去翻哪本好。好在他的两个师爷,确实是帮他处理这些事情的,倒也没耽搁,很快翻了账册之后,战战兢兢地报给皇帝知晓。

    史可法本人的精力,主要是盐政革新这块。框架原则都已经给他了,部分人手也给他了,其余的,崇祯皇帝没空管,让他自己去摸索做。实在是有问题的,再给他奏章。

    所有拖欠的账目很快就整理了出来,甚至在皇权威压下,两个具体做事的师爷,还把他们知道的情况都抖得干干净净。比如说,今年谁家大概有多少粮食收入什么的,也都说了。

    顿时,场面一下就僵住了。

    崇祯皇帝坐在座位上,喝着热茶,看着他们问道:“朕要知道,扬州府在今年收了多少钱粮?按县报来!”

    因此,他压根就没有因为眼前看到的情况,听到的情况就得出扬州府不错的结论。

    扬州府知府知道皇帝最是关心百姓,因此,这两日想过,皇帝问到民生问题的话就这么回答,加上运河两岸也搞过这些措施,皇帝又能亲眼所见,该是妥当得体的回话了。

    史可法是河南人,不过他的恩师是左光斗,著名的东林六君子之一。于是,史可法也参与到了党争之中。

    总体来说,他就不适合乱世时候带兵打仗,当什么兵部尚书!也不适合在朝堂上定方略。

    有关扬州豪强,主要是大盐商的财产清点还在继续中,暂时集中在钱粮上。

    扬州府的百姓,被这眼花缭乱的变局给吓得尽量不出门,就躲在家里等着风声过去。

    对于真正普通老百姓的赋税,那不但是一文都不能少,反而会各种加派。但是,普通老百姓被剥削就剥削了,又能奈他们何?

    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之后,普通老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开始造反了!

    话说回来,在扬州府这块地方,崇祯皇帝知道真正普通的老百姓都是要挖野菜充饥,但是一路行来,也都是粮田。又没有大股贼乱,还说没有赋税,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了。

    扬州府知府一听,顿时傻眼了。

    个中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扬州府这里的粮田,大都是地方豪强,比如各大盐商以及一些官绅所有。个别人有免税名额,但是真正在收取的时候,扬州府对于这些人的所有粮田都不收赋税,对上就禀告,民不聊生,硬征收的话,老百姓就要饿死了。

    如果说,这些军中将领都和盐商有利害关系,那皇帝要这么做,他们是有可能会反对的。

    比如,文官挨廷仗,那是清流的专属,能得到官场上文官的认同。因此,不少人甚至都有骗廷仗刷声望的举措,只要打不死,回头养好伤了,就能靠这个声望被其他官员举荐,做事也能更顺利,是一种资历了。

    史可法点点头,便又再问道:“其二,陛下三番两次下诏,关心民生生计,扬州民治如何?”

    特别是扬州府这里原本的官吏,都被崇祯皇帝给一锅端了。要做这些事情,就更是困难。

    崇祯皇帝骑马沿运河而下,当即有锦衣卫快马上报他道:“陛下,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领扬州府大小官吏并地方乡绅在前方五里处恭迎圣驾!”

    扬州府知府依旧趴在地上,好一会之后,才挤出个声响:“微臣……微臣需要回府去查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