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血战淮阳(十四)-《抗战惊雷》
第(3/3)页
河北岸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放开大路走两边,实施后退决战的骑十四旅和蒋支队一大队的人马尾随赶到。先是骑兵的一轮突袭,然后是大队压上,猛击鬼子的后队,而左右两翼埋伏的骑一师第二旅也起了进攻。
三百多鬼子陷入了三面包围,与南岸敌人一样,河流是一道难以逾越或难以击败的对手,牢牢地“防守”住了一面。而三百对五六千,又没有预设阵地,这个数量比和实力比只能用悬殊来形容了。
红色的信号弹凌空飞起,河南岸的我军起了总攻。炮火猛烈,轰击着集中猬集的敌人,扬起阵阵泥土沙砾。
密如雨点的蹄声如打鼓一般,一个团的骑兵由小马庄后疾冲出,无数挥舞的马刀闪着凛凛寒光,向着残存的敌人横扫而去。
……………
绝对优势的兵力,远过鬼子的炮火,充足的弹药,旺盛的斗志,周密的勘察布署……综合实力完全压倒了鬼子。
刘琛和马彪得到胜局已定的消息后,虽然并不出乎意料,但还是松了一口气。他们对杨天风及三纵的实力和打法,又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
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杨天风已经作了近两个月的准备,囤积的弹药物资使他对获胜有着强烈的信心。更不用说这些日子以来,兵工厂生产制造出的武器弹药有百分之八十都向西线运输,每天几大车,没有中断。
所以,在外人看来是三纵勇猛善战,杨天风筹谋周全,可要查究更深一层的原因,却要归结到兵工厂的生产制造能力上。正是有了这一物质支撑,近三千的的鬼子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分别歼灭。
当然,鬼子执行命令的死板固执,对重炮、坦克、装甲车、飞机,以及士兵战力的盲目信心,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已经蒙蒙亮了,北边的战斗已经接近尾声,淮阳城下的坑道爆破工作也全部完成。但杨天风并没有急于攻城,继续做着准备。
东、西对进,南面佯攻,是既定的攻城策略。虽然现在也可以开始攻城,但城下的部队并不是太让杨天风放心,仗着兵力优势当然也有把握取得胜利,可大的伤亡却不是杨天风愿意看到的。
何况大部分的重火力都调到了北面,再运回来需要时间,连续作战的部队也需要休整,还有鬼子的飞机,在白天也会造成很多麻烦。
所以,杨天风认为这是该“慢”的时候。准备不完善,那就坚决不打,这也是攻坚的原则之一。(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