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只有不会挣钱的人-《材料帝国》


    第(2/3)页

    庞正雄笑道:“宁经理说笑了,我们厂的生产能力是20万标箱,现在一年连5万标箱都销售不出去,还谈得上什么红火?”

    标准箱是玻璃原先的计量单位,指厚度为2毫米、面积为10平方米的玻璃。从86年开始。国家经委和建材工业局已经废除了这个计量单位,改为“重量箱”。不过,像庞正雄这样的老人,还是习惯于用标准箱来作为生产能力的衡量标准,行业里的人对于这种说法也都是能够接受的。

    宁默不清楚20万标箱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以20万箱的能力,一年只能销售5万箱,这样的企业肯定是有经营压力的。他问道:“为什么咱们的玻璃卖不出去呢,是质量问题吗?”

    庞正雄道:“质量上嘛,当然不能和大厂子比,不过也差不了多少。关键是成本,大厂子一个标箱的成本是22块钱,我们一个标箱的成本差不多要42块钱,国家规定的价格是36块钱,你说我们的玻璃怎么卖得出去?”

    “国家规定的售价是36块钱一箱,你们的成本是42块钱一箱,那不是生产越多,亏得越多吗?”宁默有些奇怪地问道。

    庞正雄看了马亦平一眼,那意思是觉得宁默完全是一个外行,自己懒得去做这样的科普。马亦平明白庞正雄的意思,说道:“庞厂长,我看宁经理对于咱们厂还是很感兴趣的,你还是把有关情况详细介绍一下吧。”

    庞正雄无奈了,轻轻吁了口气,说道:“宁经理,你不知道,国家定价是一码事,市场上实际的价钱又是另一码事。统配价格的玻璃是便宜,可是不是谁都买得到的啊。买不到统配的玻璃,他们就只能找我们了,那这个价格就不能按统配价格来算了。”

    “我明白了。”宁默点了点头,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和钢材没什么区别,国家的定价是一回事,黑市价是另一回事。像汉屏玻璃厂这样的小厂子,就是靠着黑市价与定价之间的价差来维持生存的。在市场上玻璃供应不足的时候,这种小厂子还是活得很滋润的;但如果市场供应充足,这种小厂子就艰难了。

    “这就是说,汉屏玻璃厂现在需要的是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样产品就有竞争力了,就能够扭亏为盈。庞厂长认识是这样吗?”宁默问道。

    “这是不可能的。”

    没等庞正雄回答,旁边一个穿着工作服的中年人插进话来,直接把宁默的美好设想给否决了。

    “他是我们技术科的副科长苏长亮。”庞正雄给众人介绍着,然后又对苏长亮说道:“老苏,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这位宁经理是来咱们厂考察的,打算对咱们厂进行投资,你怎么能把人家客人给吓跑呢?”

    他嘴里说得严厉,口气却是轻描淡写的,让人觉得他并不很在意会不会吓跑投资商。宁默已经不在意庞正雄的态度了,他转头对着苏长亮问道:“苏科长,你为什么说不可能呢?”

    苏长亮用不屑的口吻说道:“小型玻璃厂的生产效率就是如此,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技术能够降低小型玻璃厂的能耗和物耗。要想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厂子炸平,建一个150万重量箱的浮法窑,或者同等规模的九机引上窑。我看过资料上说,九机引上窑的标准煤单耗是每重量箱28.92公斤,我们厂现在用的二机引上窑,标准煤单耗是每重量箱116公斤,你算一下看,我们的成本怎么能降得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