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白釉绿彩,出水口为龙首,曲柄同壶颈都非常细长,特高足,整体高度超过一米,这在近1200年前妥妥的属于超大型瓷器。 不管是出土、海捞还是传世,不管是华夏国内还是国外,之前就没出现过这样类型的器具! 张楠也蹲下身,仔细看了看——比上辈子看过的资料照片里的它更漂亮! “我看就命名为‘龙首长颈高足花浇’,这么大的器型,不大可能拿来倒茶。” 花浇,专用于浇花的一种壶,造型仿西亚铜器,口沿一侧有流,直颈,口、肩之间连有曲柄。普遍认为花浇在宋代开始烧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延续至清。 那唐代有花浇吗? 张楠个人认为应该有吧,当初的贵人们要是想自个陶冶情操浇浇花,难道拿个大水瓢往下倒? 想象一下喜爱牡丹花的杨玉环拿着个水瓢干这事…画风有点不大对。 当然,这么大的花浇估计杨玉环是用不了,得力士型的宫女、太监才玩得转。 以器型猜测其用途、以可能的用途命名,这些都是考古界常用的招数——陈江华知道张楠是行家,听到这个名字,心里赞了一个。 “黑石号”的出水文物张楠就不会出售,最多将部分重复太多的器物赠送给一些收藏机构,甬城博物馆大概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过这件“龙首长颈高足花浇”农博升和陈江华就别想了,最多指望在搞主题展览时借用一下,壮壮门面。 盖上盖子,没把东西从水柜里取出来,免得磕碰了——这玩意看着是漂亮,但脖子太细,张楠怕贸贸然取出来给弄坏了。 之前知道维塔-布鲁诺“黑石号”内发现了40来件珍贵的金银器,但陈江华没急着把那些贵金属器物搬出来,而是提过了水柜边的一只个水桶——里边就四个盘子。 在他眼里,这是个盘子要比那些金银器研究价值更大。 “唐青花!” 看清了桶内的物品,张楠忍不住说了句:两辈子加起来,这是自个第一次亲眼见到唐青花。 这是唐青花! 唐青花被认为是华夏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青花瓷,可有个圈内不少人会有的问题:唐青花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 “4个盘子,出水的时候是放在一起的,胎体比较细,我看了,是浅黄白色,烧结不是很致密,比较松。” 说着,陈江华从水桶里取出一个,张楠也顺手拿了个瞅。 陈江华继续道:“这也是我第一次上手唐青花,施彩工艺看着是先在胎体表面施一层透明釉,然后用钴料在釉面上描纹饰,最后在纹饰图案上再覆盖一层透明釉,青花纹饰是在上下两层釉之间。” 张楠也仔细看了看,“嗯,是釉中彩,不是釉下彩。江华,你看这会是哪个窑口的?” 青花瓷,釉下彩的典型,这会真没几个人知道最早的唐代青花是釉中彩。而张楠对景德镇青花熟悉,但唐青花… 压根不熟。 没想着这问题让陈江华苦笑了一下,“这四个盘子的釉和一起出水的巩义窑白瓷釉完全相同,但两者在胎体、制作工艺和装烧工艺上有明显区别。 巩义窑白瓷的胎体显粗松,烧结度相对较高,胎釉烧结紧密,不容易出现剥釉, 这四个唐青花盘的胎体较为细腻,但烧结度较低,胎釉之间海因为胎体表面有一层化妆土,结果烧结不是很紧密,有个盘子已经出现剥釉…” 化妆土,就是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 这种工艺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化妆土,也叫“陶衣“,“装饰土“、“护胎釉“,起到美化胎面、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填补坯胎气孔的作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