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嘉德殿事件(上)-《光熹帝国》


    第(2/3)页

    见荀彧进来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似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刘辩惊讶的问:“文若因何事而来?”

    荀彧费力的长吁了一口气,躬身先是一礼,然后说道:“宫中即将大乱,微臣来自来请陛下去往他处避祸。”

    刘辩微微一愣。他知道宫中会大乱是因为了解原本那段历史,可荀彧又是从何得知的呢?想到这儿刘辩不禁好奇的问道:“文若为何如此说?”

    荀彧回道:“大将军欲图阉寺,可却犹豫不决,难下决断。十常侍等被逼走投无路必然要狗急跳墙。如今大将军受太后所诏入宫,必是十常侍之谋。臣侄荀攸与大将军交情非浅,曾苦劝大将军勿受诏入宫,可大将军却执意不听。若大将军为十常侍所害,朝臣不让,宫中必有巨变。臣侄知臣在宫中任职,恐臣被宫变所累,今早便唤臣出宫,以避刀剑。臣本欲在宫外避难,可又想起陛下仍在宫中不知所情,臣恐陛下有所闪失,所有又入宫恳请陛下随臣与宫外避难。”

    听完荀彧所说,再看看荀彧满头大汗着急的模样,刘辩不由得异常的感动。这不仅仅是因为荀彧不避刀剑之险赶来救自己,更多的是自己这一年来的感情投资终于有了回报。

    荀彧的心此时已完全靠向自己,刘辩想到这不禁心里一阵欣慰。只是自己的计划暂时还是不能和荀彧说,即使想说也一时半会儿解释不清楚。所以刘辩不可能与荀彧出宫,只好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肩膀说:“文若对朕一片忠心,朕甚是欣慰。只是朕乃一国之主,岂可随意离去。”

    荀彧见刘辩不愿走,急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陛下乃九五之尊,身系天下,岂可以身犯险。”

    刘辩摇头道:“正因为朕乃九五之尊,更应该表率天下。若朕贪生怕死,苟且离去,要群臣如何尽忠,将士如何忘命,天下百姓又如何看待朕!”

    “陛下……”

    “文若不必说了,若今日大汉将亡,朕身为一国之主,自然要与炎汉共存亡!”

    见刘辩说的斩钉截铁,目光灼灼,荀彧不由得身形一顿,竟一时找不到什么话来劝说。这时刘辩又说道::“文若乃国之栋梁之才,不可在此枉费了性命。张韬何在?”

    “属下在。”张韬上前答道。

    “你等速送文若去蒋校尉大营避难。无有我令不得回转。”

    张韬听刘辩所说,一时踌躇,为难的呆在原地。这时一旁的荀彧却咬了咬牙,下定了决心。

    荀彧屈身一跪,口中说道:“陛下是大汉皇帝,臣也是大汉的臣子。若陛下不走,臣也愿留下以全臣子之节!”

    皇帝不要命了,他也准备留下来等死。荀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忠臣定义。

    可是刘辩之所以留下是因为了解历史,知道虽然自己被张让等人劫持,可却仍安然无恙的回宫,只是混了个有惊无险。

    而荀彧就不同了。历史上没有荀彧入宫这一出。谁也不敢保证荀彧会不会出事。尤其是袁绍等人冲进宫后大杀宦官,连嘴上无须的人都被误会成宦官而被杀戮。刘辩看了看荀彧光滑的嘴边,心里不由的大急。

    荀彧可是他未来所倚重的内政谋主,绝对不能在这里出什么事情。

    刘辩想到这急忙说道:“文若乃我大汉之栋梁,如今大汉式微,若要振兴汉室,重整河山,必要仰赖文若出力。若文若在此罔送了性命,他日复兴炎汉,何人可以依赖?”

    荀彧听完不由得感动的泪流满面,悲声说道:“陛下不以臣愚钝,引为知心。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臣得陛下知遇之恩,必得以死相报。”

    刘辩见荀彧执意留下,不由得心中大急,高喊道:“朕视文若如臂膀手足,若文若有事,臣断手断脚岂可独活?文若在此执意不走,莫不是要朕跪下求你不成?”

    说着刘辩作势要跪,唬的荀彧也不顾礼仪上前拉住了刘辩,痛哭流涕的说道:“陛下这么做当是折杀微臣了。臣自当奉命出宫,望陛下莫在如此。”

    见荀彧答应,刘辩急忙吩咐张韬道:“你等快送文若出宫,不得有误!”

    张韬本意想留下,可又不敢违抗刘辩的命令,无奈中只好带荀彧离开。

    离开时,荀彧仍然一边走一边回头看向刘辩,说道:“臣此生此世只是陛下之臣,若陛下有何万一,臣自是要追随陛下不以全臣忠。”

    刘辩心下伤感,目送荀彧等人一直离开。宫里霎时静了下来。空旷的宫殿此时只剩刘辩一人在默默的等待。

    不一会儿,宫里的杀喊声渐渐传来。大乱将起,刘辩一直等待的改变命运的那个机会,也即将到来。

    **********

    朱雀门。

    袁绍与曹操陈兵南宫朱雀门前,见何进进宫多时,却不见出来,内心不禁焦躁起来。

    当初何进执意要只身入宫,主薄陈琳与曹操苦劝不听,自己只求得带兵与他相随,还被宫内黄门挡在了宫外。

    半响时间,未见宫内有消息传出,何进此去恐怕凶多吉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