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君临天下-《光熹帝国》


    第(2/3)页

    但是刘辩与何太后的对峙,危机一触即发。正待急的满头大汗的郭毅忽的看见一个宫女捧着刘辩带来的那本书正愣愣的发呆,脑子里灵光一现,郭毅上前怒斥那个宫女道:“在这里发什么呆,还不把此物还给陛下。”

    郭毅的呵斥惊醒了那位宫女,羞红着脸,急忙将书捧到了刘辩面前。本来气氛紧张的刘辩何太后两人被这个宫女突然打断,态度有些缓和了下来。刘辩也知道不宜把他与何太后的关系弄得很僵,接过了宫女捧上来的书,淡淡的说道:“孩儿之言句句肺腑,望母后斟酌。这本《左传》是孩儿献给母后的,母后若有心,可翻开看一看。”

    刘辩说着将书翻开,倒扣在一个案子上,接着深施一礼,也不管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径直走了。

    郭毅见刘辩离开,心里长吁了一口气。让他很意外的是刚才想出了一个妙计,让宫女上前打断刘辩与何太后的对峙,就算刘辩或何太后发火也不会殃及与他。想不到想象中的怒火并没有出现,这让他很是意外。

    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他也不愿深究。看着何太后瘫软在位置上,正要上前劝慰,何太后却无力的说道:“把那本书拿来。”

    郭毅一愣,走到案前捧起了刘辩留下的那本书,恭恭敬敬的献到了何太后的面前。

    何太后知道刘辩临走前特意提到这本书必有深意,伸手翻开了扣着的书一看,里面的内容正是郑庄公囚母,立誓不到黄泉不与相见的故事。

    何太后心里一紧。难道辩儿在暗示我们母子俩也会走到那一步?

    何太后将书无力的放下,陷入而来沉思当中。

    这时,外面一阵嘈杂声响。郭毅觉得奇怪,便跑出去一看,发现原来是宫里的侍卫换防。原本何太后身边的那些护卫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陌生的面孔。郭毅觉得,这些应该是小皇帝的人。

    郭毅又跑回去把外面发生的事禀告了何太后。何太后开始还不相信,离开座位走出去一看,外面的侍卫果然换成了新面孔。这些护卫虽然表面对她仍然恭敬,但何太后心里明白,这些都是刘辩派来监视甚至软禁她的人。

    “要不要宣袁太傅觐见?”郭毅在一旁建议道。

    何太后看着在雨中纹丝不动的那些护卫呆愣了半响,最后长吁了一口气,幽幽的说道:“算了吧。孩子,长大了。”

    说完,摇头走回了正殿内。

    公元189年,大汉光熹元年九月,何太后以身患疾病为由退还朝政,离开南宫嘉德殿,迁居北宫永乐宫。

    同时,刘辩在卢植等人的支持下,突然发布紧急令,洛阳城从即日起上至百官,下至草民不得妄议朝政,不得非法集会,违禁者以谋逆论处。

    刚刚经历过十常侍之乱的人们,紧急令一出一时间自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刘辩又趁机发诏改六人辅政为六人咨政,虽然是一字之差,可意义却差了很多。辅政的话袁隗等人对朝政有决策权,而咨政却只是对朝政提供意见和主意,至于执不执行由皇帝说的算。

    这道诏命一出,原本的六位辅政大臣反应不一。袁隗立刻便入宫想要求见何太后,结果却吃了一个闭门羹;杨彪、黄琬则保持沉默,应该是持着观望的态度。马日磾似乎对刘辩迫母夺权很不满意,干脆就辞官归乡;而远在幽州的宗室刘虞就表现的非常上道了,上书表示自己德才不够,不合适咨议朝政,请求仍就幽州牧,继续做地方工作;最后一位辅政大臣卢植是刘辩坚定的支持者,自然对这道诏命公开拥护。作为洛阳城里的实力派,又是士族集团中颇有名望之人,有了他的支持,朝臣们亦不敢多言。

    最后尘埃落定,刘辩正式的亲政。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大汉帝国的最高权力。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刘辩命运今后的就是一片坦途,相反他要面对着更多的责任与困难。

    当他坐上权力的宝座开始审视整个帝国,刘辩悲哀的发现他的上一任汉灵帝刘宏给他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经历的黄巾起义的冲击和多年来的羌夷叛乱,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更不用说桓灵二帝的荒淫无道,横征暴敛导致的士人离心,天下相背。国家危机一触即发,大汉帝国仍然有崩盘的危险。最令刘辩担心的就是中央政府的威信持续下降,各个地方的州牧、刺史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纷纷割据一方,对朝廷的政令阳奉阴违,成为大汉帝国最大的隐患。

    刚刚亲政的刘辩对于这些准诸侯们暂时还是毫无办法,甚至为了消除袁绍、袁术两兄弟对京师朝堂的影响,不得不将袁绍征为渤海太守、把袁术征为南阳太守,作为政治交易来换取他们在京城里的兵权。

    虽然他也明白将袁氏兄弟放入地方是养虎为患,可是他刚刚亲政,国家百废待兴,急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来恢复元气。所以对待袁氏一族的问题上仍然采取了隐忍的态度,通过政治交换而不是武力来解决洛阳城内军权统一的问题。

    军队的统一,使得刘辨在洛阳城里不再感到有所掣肘,在政治舞台上也正好大展拳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