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抉择-《光熹帝国》
第(3/3)页
赵云听到万年的声音心里一震,脸色涨红的回过头,躬身施礼道:“臣赵云拜见公主殿下。”
“赵西园不必多礼。”万年露出一副温和的笑容。
赵云与她目光相对,霎时又犹如触电般低下了头。脸色陡然涨红起来。刚刚万年与刘协过来时,他便已经注意到了。虽然极力想躲开万年,可还是忍不住偷看了她几眼。此时她过来与自己打招呼,心里不由得有些发虚起来。
“长安一别,赵西园一直可好?”万年关心的问道。
“臣一向安好,有劳殿下挂心。”赵云极力装作镇定的样子,可是语气里始终掩盖不住紧张。
万年对他的一片深情他心知肚明,只是碍于万年的身份而心里一直有个症结。其实若是他对万年一点感觉都没有,两人的事情倒也没有这么让人纠结,恰恰是他对万年也是一见钟情,难以忘怀,便一直纠缠于世俗的目光和自己的真实感情之间而难以抉择。
两个人尴尬的沉默下来,万年虽然受到刘辩的一些现代观念的熏陶,有着追求自己爱情权利的想法,可是一直以来受到的封建礼教的影响仍在,本身也有着女孩的矜持,对于赵云也不可能做出过于主动的事情。两个人各守着心中的藩篱,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互相凝望,却始终沉默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刘辩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抑扬顿挫,洋洋盈耳。赵云和万年禁不住望了过去。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
刘辩左手执着酒壶,右手拿着耳杯,双目放彩,一席白衣之下看上去确实有那么一点隐居桃园的诗人味道。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刘辩的语速开始略快,其他人的目光也全部被吸引了过去。郭嘉表情微显诧异,随即便目光闪烁起来;荀彧闭着眼睛感受着诗里的意境,连一直置身事外的贾诩也微微向刘辩这面倾斜着身子。刘协则一脸愕然的看着刘辩。
刚才荀彧建议刘辩作一首诗来为聚会助兴,谁知道刘辩张口就来,并且内容还是和聚会有关,这种急智不得不令人目瞪口呆。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好诗!”待得刘辩一首古诗念完,郭嘉忍不住叫好道。
接着他又上前说道:“陛下此诗飘逸洒脱,意境不凡,陛下才情之高令臣等钦佩。”
郭嘉的话说的有些谄媚,可是众人却也无法指责,都认同的纷纷点头。毕竟这首诗也确实是一首上乘之作。
古诗也好,绝句或者律诗这些诗歌形式在曹操、钟繇等文人的推动下已经逐渐在大汉帝国兴起,最终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璀璨的汉诗时代。
不可否认的是,刘辩是汉诗兴盛的奠基人之一,作为鼻祖级的人物,刘辩的问世的诗作其实很少,身为天子自然不能把精力全用在诗文歌赋上。
此时刘辩做了一篇佳作,自然会引起众人的关注,尤其是像郭嘉、荀彧这样才思敏捷之人,对于好的文学作品异常敏锐。
荀彧在一旁满意的点头,他撺掇刘辩作诗,实际上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天子举办文会并有一首佳作问世说起来比皇帝光着上身烤串要强的多。就算以后同僚指责他也可以分辨说天子处理政务倦乏,举办一场文会调剂一下,缓解压力。自己只是适逢其会,此事讲出去也是一件雅事。
荀彧打定主意待会儿挤兑郭嘉也作上一首诗让这场聚会更有点文事的样子。
刘辩的这首诗实际上令刘协也触动颇深,尤其是那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刘协心神恍惚,呆呆的站在一旁想了许久。若是天下人都皆为兄弟,那世上还会有什么仇恨和争端,反推之若是彼此间若是能放下仇恨,是不是毫无血脉的人与人间真的能成为兄弟。
父皇、母后,还有董太后都已经没有了,自己一直执着于过去的那些事却面临着将唯一剩下的兄弟间的血脉亲情毁于一旦的境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这个吗?
刘协抬头看着刘辩,发现他正站在湖边。西垂的太阳火红如血,湖面上波光粼粼,一片金黄。
刘辩走上前,心里早已下定了决心。
“辩哥。”刘协在刘辩身后轻声说道。
刘辩转过身,目光柔和。他的脸上露出一种期待已久的欣慰笑容。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