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光熹微服私访记(三)-《光熹帝国》


    第(1/3)页

    糜贞所说的邻贤苑坐落于开阳门外的辟雍附近,因为与大汉帝国国立太学相邻,故此名为邻贤苑。

    此时洛阳的娱乐场所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荀氏的避风塘茶楼和洪兴社的钓鱼台酒楼。两者在整个洛阳城内的餐饮服务业里面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属于行业龙头的地位,而邻贤苑却是近一年来异军突起的一股力量,出现之初便和避风塘与钓鱼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避风塘和钓鱼台原本都是有刘辩的股份在里面,只是当刘辩继位后,因为身份的限制,逐渐将这两处的股份赠给了荀氏和洪兴社,算是对他们的笼络和酬功。毕竟刘辩现在有了造纸、瓷器、玻璃这么多的产业,倒也不在乎这些小钱。

    荀氏在最近才完全接手避风塘,接着便开始在茶楼里实行了改革,推出会员制。钓鱼台酒楼也有会员——这一点是刘辩的创意,避风塘模仿了过来,但是会员的对象却全部都是洛阳里的达官显贵或者士族名士。避风塘茶楼摇身一变成为了私人高档会所。

    而钓鱼台酒楼却仍然秉承着以往的风格,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拿的出钱,都是来者不拒。

    不过,也有一部分士人不愿意在钓鱼台与商贾同处一室,或者一些性格清直的读书人觉得钓鱼台酒楼设有娼妓和赌场,乌烟瘴气的成何体统,还有的便是一些比较清贫的年轻士人对于钓鱼台这样挥金如土的地方觉得实在是消费不起,而当避风塘茶楼开始走上高大尚的路线后,邻贤苑的横空出世便成了以上这些人最好的选择。

    邻贤苑的东家便是卫觊。如今的河东卫氏已经开始从一个老牌的士族地主转变成了商贾豪族,其重心也逐渐从河东转向了长安、洛阳两地。家族的支柱产业除了糖厂之外,河东卫氏也尝试着去投资其他的产业,邻贤苑便是其中的一项。

    整个邻贤苑依洛水而建,占地很大,几乎相当于钓鱼台与避风塘面积总和的两倍。四周由围墙圈起,又引洛水进来,在园中形成了一条小河。

    园内花草繁盛,绿树葱葱,深入园中令人流连忘返。另外还建有鸣楼、枫亭、雅榭等建筑,可供人休息吃饭,品茶饮酒。甚至还有一间售卖笔墨纸砚、书籍之类东西的商铺,可以说是邻贤苑是一间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园林。

    在开张之初,邻贤苑便受到了很多读书人的光顾,尤其是卫觊在选址上的眼光独到,将邻贤苑开在了帝国国立太学的旁边,这也给邻贤苑带来了稳固的客流。

    在商业的营销上,卫觊甚至通过卫氏与蔡邕的关系将蔡邕请来为邻贤苑的开业站台,大门外的横匾上邻贤苑的三个字便是蔡邕的手书。要知道蔡邕在当今士人当中的声望极高,而且本身更是太学院的院令,全国的教育部长,所以当他出现在邻贤苑,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很快邻贤苑的知名度便在洛阳打响,而蔡邕的女儿蔡琰每月不时的也会在邻贤苑的鸣楼举办文会,同样吸引了大量的仰慕蔡琰才学和美貌的青年才俊。文会的一切用度都由邻贤苑负责,之所以这么做,同样也是出于拉动人气的目的。

    邻贤苑的种种营销方法,刘辩早有耳闻,对此也颇为的惊讶。实际上就他自己来说也不一定能够想出这么好的商业创意。古代人的商业头脑之于现代人来讲也不逞多让。其实像糜竺、卫兹这样的大商人,若是给他们足够宽大的空间,他们追求利润所爆发出来的力量和激情是令人惊叹的。

    刘辩与糜贞坐上马车来到邻贤苑后,糜贞一下马车便直奔鸣楼。此时刘辩才从糜贞口中得知她如此执拗的来邻贤苑的原因,其实是今日的鸣楼里,有蔡琰举办的文会。

    此时的蔡琰虽然还没有达到历史上那样高的声望,但是在现时的大汉帝国的士人圈子里,也是公认的才女。她音律、书法、诗歌上的造诣此时已经不亚于其父蔡邕,更兼其容貌明艳动人,气质端庄典雅,举手投足间可以说是士族大家闺秀的模板。

    虽然现在是丧夫寡居,可是身边也并不乏倾慕者。每个月的鸣楼文会,吸引了不少洛阳的青年才俊,大家表面上来文会的目的自然是交流才学,但其中也不乏有人想借着文会显示自己才华,得到蔡琰的青睐,最后抱得美人归,入朝为官,封侯拜相,走上人生巅峰。

    糜贞热衷于蔡琰的文会,究其内心的想法,还是源自于自己作为商贾之女的自卑感,希望能过来看一看真正的士族女子的温文尔雅究竟是什么样子,若是自己能学到一二,也许就更配的上刘辩了。毕竟现在天子择妃的标准,还是在士族之女中选择是主流。

    刘辩对糜贞的想法,在和她来到邻贤苑后,也明白了一些。没有点破,只是陪着她在邻贤苑里一边观赏园内的景色,一边沿着石子路走向鸣楼。

    四周三三两两和他们一起走向鸣楼的人不在少数,大都是单身的年轻士人,像刘辩与糜贞这样一男一女并肩而行的倒是鲜有所见。不过倒也没有人举得他们有什么奇怪,毕竟来参加文会的人,也不都全是想得到蔡琰青睐的单身人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