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实弹震撼,军工生产-《抗战惊雷》


    第(2/3)页

    “明白,我明白。”时同然点头赞同,说道:“我马上建议孙司令,从集团军中抽调一批高小毕业的士兵、军官,前来受训。然后呢,这个再分配,就由孙司令与杨将军商议决定。”

    “这是最快,也是最好的形成战斗力的办法。”杨天风沉吟了一下,说道:“只要材料充足,杨某将优先供给第三集团军新武器。我们同属一个战区,孙司令又是杨某的长官,这无可厚非。”

    马玉名见杨天风的目光扫来,却只是微笑不语,也算是一种默认。反正他的军统别动队将得到武器供应,取得战功为他增光添彩,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杨天风的思路呢,马玉名也琢磨得差不多。那就是四处伸手,要人才,要设备,要材料。第三集团军驻守黄河南岸,也可以算是后方,知识青年是能招揽到的,机器设备和材料物资也能搞到一些。杨天风可不管是新式还是老式的设备,连落后几十年的蒸汽机都不嫌乎,可谓是多多益善。

    双方的名义上是隶属关系,但杨天风可不会事事俯首贴耳。就以兵工厂为例,他要牢牢握在手中,用武器装备作筹码,换取他需要的物资、钱财。

    话不用说得太透,但时同然和周至忠也听出其中的含意。武器装备可以供给第三集团军,但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无偿的。人员、物资,想要就用这两样来换。

    “有此利器,善加利用的话,日军的装甲部队便不能再肆意横行。”周至忠作为专心打仗的军官,对新武器的需求自然迫切,看了一眼时同然,说道:“第三集团军若能装备,战力提升也是令人振奋的事情。”

    时同然有些无奈地笑着点头,他知道,对杨天风做出让步是肯定的事情。从长远看,第三集团军这个杂牌部队,还要依靠着杨天风的这个兵工厂,还要借助这个桥头堡获取人员和资金,翻脸或闹僵都是不可取的。

    或许,暂时的让步将换来长久的好处。时同然决定为杨天风说项美言,因为他看好杨天风。现在是钢拳,以后呢,说不定还会有什么更厉害的武器。第三集团军很可能因此而战力大涨,连国府也要刮目相看,不敢再轻易分化打压。

    时同然这样一想,便甩开了不甘和郁闷,对杨天风的态度亲近起来。话里话外都变相地保证,在鲁西招募处和走私利润的分配上,会尽力让杨天风满意。

    只有体现出价值,才会被重视,才能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杨天风对此看得很透,运用得也很熟练。接连摆平了军统、第三集团军这两家后,他便通过电报机与各地的部队保持联系,大部分的时间又投入到军工生产之中。

    从无到有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形成生产规模,却始终是兵工厂的瓶颈。而且,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也有待于改进和提高。只不过,借助于杨天风头脑中的广博知识,需要千百次试验和摸索才能取得的进展,现在则大大节省了时间。

    比如电焊暂时没有,迫击炮弹、钢拳榴弹的尾翼便使用了土法烧焊八路军兵工厂一九四三年才发明出的工艺把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中国传统”焖火”技术相结合,使炼制出来的白生铁变成有一定韧性、可以车削加工的灰口铁,提高了迫击炮弹的生产速度和质量采用整体浇铸法或热墩加工法把炼制出来的钢条烧红后锤墩成实心圆柱体生产出炮筒毛坯,再用滑轮吊锤、夹板锤和镗孔机等设备将中间挖空,加工成无缝钢管毛坯,一天能造出两根120迫击炮管
    第(2/3)页